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浅析奥运场馆的规划、设计与赛后利用

——以青岛奥运帆船中心为例

青岛奥运帆船中心

当奥运这场体育盛宴结束之后,那些让世界耳目一新的奥运建筑的再利用逐渐被提上议程。青岛奥运帆船中心(以下简称奥帆中心)是29届奥运会举行帆船比赛的场馆。作为奥运场馆,它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以及赛后的利用对青岛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的成功与不足都值得思考。

1 总体规划

1.1 合理的规划选址

大型的奥运场馆建设会改善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带动整个城区的发展,所以它的选址非常关键———不仅要满足赛事的需要,还要考虑它的长远利用及对整个城市形态的影响。奥帆中心位于青岛市东部新区浮山湾畔,毗邻文化景点五四广场和滨海大道东海路,基地的原貌是青岛北海船厂旧址,有很好的水域基础,市内的著名风景点“燕岛秋潮”位于基地内燕儿岛山的东南角。北海船厂是青岛南海岸线上唯一的大型重工业项目。工业生产不仅造成了生态的破坏,还影响了青岛沿海线上的风光。北海船厂的功能已与此地块的城市功能相冲突,它的搬迁是政府一直在考虑的事情。奥帆中心促进了北海船厂的搬迁,还原了燕儿岛的美丽风光,与五四广场、海水浴场、栈桥等组成了新的青岛风景线。处在核心地块上的奥帆中心成为青岛海岸线上的又一抹新色,提高了青岛的城市景观品质。

1.2 结合地貌,“川”为主题

奥帆中心分水域工程和陆域工程2部分,陆域工程占地面积约45hm2,其中场馆区30hm2,赛后开发区15hm2。陆地区域是沿海岸的不规则地块,规划中也充分考虑了地形特点,将地块分为3条南北向轴线:西轴———海洋文化轴、中轴———欢庆文化轴、东轴———自然文化轴,组成了意向的“川”字,寓意开放的青岛正以宽广胸襟,向世界敞开大门。整体规划与基地的地貌相结合,沿海岸不设高层建筑,以免影响观海的景观视线。奥运分村是基地内唯一的高层,被规划在二号线入口处,媒体中心和后勤保障中心等合理地分散布局。基地内唯一的陆地———燕儿岛山被保留了下来,为了保护山体原貌,舍弃了劈山开道的方案,选择了开辟隧道保持山体形态的方案。穿过山体后呈现的景象可以用“背靠绿山,面朝大海,似人间仙境”来概括,后勤供给与保障中心建造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燕儿岛山与媒体中心形成呼应,营造了青岛山与海的地域特色。媒体中心建在中轴线端部,36m 高的瞭望塔不仅便于记者及时报道海上赛事的情况,其高耸的造型也成为奥帆中心海岸线上的标志物。无论是从燕儿岛路上还是从五四广场看去,这组突出奥运村的建筑群都给人以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鲜明印象。

1.3 历史的继承与延续

“人文奥运”是我国申办奥运会的理念之一,在奥帆中心的规划中也响应了这一点。奥帆中心是在原北海船厂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规划中为了降低工程成本,充分利用了原来的一些设施,也有意地保留了一些船厂的遗迹,如:干船坞和龙门架。这些元素都可以作为基地景观的一部分起到历史传承的作用。奥帆中心的规划在考虑到沿袭历史的同时,还考虑到保护奥运赛的遗迹作为场所的记忆。帆船比赛之后,一些场馆改变了原来的功能被重新利用,但是奥运的痕迹没有被抹杀掉。奥运广场上的各国国旗、奥运五环与火炬、媒体中心前面帆船运动雕塑、情人坝上的观海大道等,无不在提示着那曾经欢庆壮观的场面。赛后新建的帆船博物馆,也是奥运文化传承的载体。

2 主体建筑

奥运期间基地内已建成5个建筑单体,分别为行政管理中心、奥运分村、运动员中心、场馆媒体中心、后勤供给与保障中心。赛后新建有博物馆、大剧院、心海广场与百丽广场。建筑是奥帆中心的主角,虽然功能各不相同,形态也有差异,但是深究后会发现它们都遵循以下4个原则。

2.1 “帆船”为主题元素

也许是响应“帆船之都”的口号,也许是帆船比赛场馆的缘故,无论是哪一种原因,船的形象在奥帆中心的每个建筑中都可以看到。走进奥帆中心,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奥运分村的主楼。主楼倾斜的顶部像扬起的帆,2座楼就像2艘远航的巨型帆船,与附楼错落有致的弧形屋顶组合之后,有一种帆船在波涛中远航的意境。媒体中心的造型也是弧形的,从情人坝上看去,屋顶的形状就是帆船的形状,而且还建了一个瞭望塔,其模型就是舰艇上的瞭望塔。无论是赛时的建筑,还是赛后的建筑,帆船这个元素都被设计者利用到。赛后新建博物馆的阳光大厅造型独特,通过13根钢构排架按照一定的规律旋转组合出扇面一样的空间体系,有人说犹如相机将旋转的帆的瞬间一帧一帧地记录下来,合并在同一个时空,同时也像许多不同转度的帆组合在一起,貌似是船队要开始远航。海上大剧院采用膜结构建造,白色的弧形轮廓构成的整体既像翻滚的浪花,又像扬起的风帆,在五四广场远远望去甚是美丽。

2.2 亲水性设计

奥帆中心设计者把“为奥运赛事提供一个活跃的水滨环境”作为出发点,不仅在规划上考虑到与基地的地貌结合,在建筑设计方面也考虑将滨水建筑的特色融入其中。建筑群体沿海岸线布置,并让出临海面的公共空间。奥运分村与行政管理中心都采用了底层架空形式将滨水景观引入到建筑空间中来,加强建筑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联系。运动员中心临海一面的楼梯分3级布置,休息平台宽敞,可以迅速地到达临海公共空间,同时也可以在平台上休息观赏海景。屋顶平台也被广泛地采用,奥帆中心和后勤保障与供给中心都设有屋顶平台,赛后新建的心海广场屋顶的露天餐厅也是别具风情。

亲水性的设计不仅体现在建筑如何引导人进行亲水活动,同时形式与色彩也与滨海环境相融合。帆船赛之前的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的运用,如奥运分村建筑的整个面都采用了浅蓝色玻璃幕,虽然是高层建筑,但看起来却很轻巧、通透。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建筑形象很活泼,建筑体量都不大,采用现代手法,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穿插、变形,屋顶造型大量的弧线利用,使整个建筑看起来非常的灵动,符合滨水建筑的形象。

2.3 先见性空间设计

为奥运帆船赛服务是奥帆中心诞生的原因,但不是它唯一的功能。赛期是短暂的,建筑是长久的,先见性的功能安排是奥运建筑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据了解,奥帆中心的主体建筑在设计初期就定下了赛后的用途,所以现在看到的是既满足比赛需要又便于赛后利用的建筑作品。奥运分村按酒店功能设计的运动员公寓,以双人标准间为主,另外还有部分套房做管理办公用,可同时容纳700人食宿。现在的奥运分村已经变成了海尔洲际酒店。行政管理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6817m2,地上3~6层,地下1层。该中心赛时功能包括赛场管理办公区、餐厅、码头管理机构、安保机构办公区、比赛管理中心、贵宾接待(VIP)等6个功能区。赛后将成为国家航海运动学校及海上运动训练基地。运动员中心(16613m2)赛后为娱乐设施,媒体中心(7818m2)赛后为游艇俱乐部,后勤保障与供应中心(5800m2)赛后为影城。

2.4 绿色、节能

绿色建筑、节能建筑是世界建筑的趋势,也是我国 “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宗旨所提倡的。奥帆中心的建筑响应绿色节能的要求,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运动员中心使用了海水源热泵技术,这是一项比较先进的技术。它利用深海海水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的特点,夏天把凉爽的海水通过泵打入建筑内的管道里,海水在管道里循环,给建筑降温,冬天海水还将给建筑供暖。据了解,作为一项较为先进的技术,海水源热泵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多见。奥帆中心除了采用了海水源热泵空调,还有太阳能空调、风能和太阳能路灯等先进技术。据介绍,奥帆中心共安装了41盏风能路灯,每盏可供55W 钠灯每天照明8h,每年节电约6570kW·h。这里还安装了太阳能景观灯168盏,每盏可供35W 钠灯每天照明8h,每年节电约17000kW·h。风速达到3m/s时,风能路灯顶部的风车就会转起来,而开展帆船比赛的风速下限也是3m/s,当风车转起来的时候,运动员就可以到海上训练或者比赛。

3 赛后利用

现代奥运建筑对举办国家或举办城市来说都是财政消耗很大的项目,它们的赛后维护也是一项很大的财政支出。青岛市曾邀请吴良镛等大师为奥帆中心的赛后利用把脉,最后确定了16字方针“水上运动、休闲娱乐、健身康体、商业开发”。从现状来看,奥帆中心成功地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青岛开放的城市景观,成为可欣赏、可停留、可运动、可娱乐、可餐饮的城市空间,成为青岛海岸线上新的旅游景点。它的成功可以总结为以下4个方面。

3.1 延续帆船文化,宣扬奥运精神

青岛致力于打造“帆船之都”的形象,奥帆赛的举行推动了这一进程。青岛与帆船有着深厚的渊源,共和国第一个航海基地就是建立在青岛。尤其是奥帆赛举行之后,帆船文化在青岛更加深厚。初期规划就把行政管理中心的赛后功能定位为国家体育总局青岛帆船训练学校,场馆媒体中心为游艇俱乐部,这样奥帆中心就变成了集训练、竞赛、休闲、科教为一体的海上运动中心。赛后新建的帆船博物馆是帆船运动的一个宣传站,也是青岛奥运记忆的一个载体。奥帆比赛结束了,但是帆船运动并没有结束,帆船比赛所体现的开放、自信、冒险、自由、高贵、拼搏的奥运精神仍在继续。

3.2 举办海洋文化节,增强大众亲切感

奥运场馆赛后大部分是人去楼空,人们对场馆没有进一步的了解,缺少感情上的认知。青岛举行海洋文化节,在文化节期间举行大量的活动,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兴趣性。赛后新建的海上大剧院是为海景实景演出而量身打造的。通过海洋文化节,更多的人对场馆有了深入的了解,开始喜欢到奥帆中心来举行活动,场所空间逐渐活跃起来拥有了生命力。

3.3 构成商业圈,集聚人气

奥帆中心启动之初资金短缺,为了获得充足的建设资金,故将赛场之外的3个地块转让了出去。赛时这些地块为临时场馆设施,赛后建立了心海广场和百丽广场、高档居民住宅。心海广场是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高级娱乐休闲场馆,百丽广场与海信广场隔街相望,构成青岛沿海高档商业圈。以媒体中心为起点伸向海中的主防波堤全长534m,宽47m,这里曾经是奥帆赛历史上第1个陆上观赛平台,现在被开发成为酒吧风情街。运动员中心(现为娱乐会所)和后勤供给与保障中心(现为影院与 KTV)与新建的休闲娱乐场所融为一体,为奥帆基地集聚了不少人气。

3.4 发展奥运旅游,融入海岸线旅游链

东京的代代木、慕尼黑的奥体公园都成了旅游景点,奥运建筑、奥运场馆成为景点我国不是首创。鸟巢和水立方可以成为北京旅游景点的“新星”,奥帆中心也可以成为青岛旅游景点的“新星”。奥帆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再充分利用奥运留下的资源,将其与八大关、栈桥等传统景观连为一体,青岛的沿海旅游变得更加丰富。

4 结束语

作为一个奥运场馆,奥帆中心在规划上不仅充分结合了周围环境,而且提前考虑到赛后的利用;在建筑设计上从当地环境中汲取灵感,灵巧的设计不仅满足了比赛的需要还便于赛后的功能转变。赛后的利用结合城市特色,将奥运旅游融入到城市旅游体系,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以青岛奥运帆船中心为例浅析奥运场馆的规划、设计与赛后利用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